
秋分将至,牢记老传统:1不动,2不露,3不吃怎么股票融资,吃4样,安稳过秋天!
秋分将至,昼夜均分,寒暑平而阴阳和,正是天地间最为平衡的时节。古人云:“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”此时节,万物收敛,人体亦需顺应自然,调整饮食起居,方能安度晚秋。老一辈传下的智慧,总结为“1不动,2不露,3不吃,吃4样”,看似简单,却蕴含着深厚的养生哲学。
一不动:不动怒
秋分时节,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人的情绪易受环境影响,出现烦躁、忧郁。《黄帝内经》言: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,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。”此时需保持心境平和,避免大悲大怒。中医认为,怒伤肝,而肝主疏泄,秋季本就燥邪当令,若再因情绪波动导致肝气郁结,易引发头痛、失眠、血压升高等问题。可多听舒缓音乐,练习深呼吸或静坐,以疏解郁气。
展开剩余83%二不露:不露脚踝、不露肚脐
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”,秋分后寒气渐重,脚踝与肚脐是人体最易受寒的部位。脚踝分布着三阴交等重要穴位,寒气从此侵入,易导致关节疼痛、宫寒或腹泻;
肚脐(神阙穴)更是元气汇聚之处,古人睡眠时必以布帛覆盖。现代人追求时尚,常露脚踝或穿露脐装,实为养生大忌。建议穿长袜护住脚踝,衣物需遮盖腹部,尤其夜间睡眠时更需注意保暖。
三不吃:不吃生冷、不吃辛辣、不吃油腻
1. 生冷之物:如冰饮、刺身、凉拌菜等,秋分后脾胃阳气减弱,生冷食物易损伤脾阳,引发腹痛、腹泻。尤其儿童与老人,更应忌口。
2.辛辣之物:辣椒、姜蒜等虽能发汗,但秋季燥邪盛行,过食辛辣会加重体内燥热,导致口干舌燥、便秘甚至皮肤干裂。若需调味,可选温和的葱白或紫苏。
3.油腻之物:秋季贴秋膘不宜过度,肥甘厚味会增加脾胃负担,酿生痰湿。尤其现代人运动量少,更应控制油炸食品及动物脂肪的摄入。
吃四样:秋梨、山药、莲藕、南瓜
1. 秋梨:“生者清六腑之热,熟者滋五脏之阴”,梨是秋季润燥首选。可制成冰糖炖梨,或与银耳、百合同煮,缓解干咳、咽痛。但脾胃虚寒者宜蒸熟后食用。
2. 山药:素有“神仙之食”美誉,补脾肺肾三脏,且性平不燥。可蒸食、煮粥,或与排骨炖汤,适合体虚易感冒者。《本草纲目》载其“益肾气,健脾胃,止泄痢”。
3. 莲藕:“荷莲一身宝,秋藕最补人”。莲藕生吃清热凉血,熟食健脾开胃。南方有“莲藕排骨汤”,北方喜“糖醋藕片”,均是应季佳肴。
4. 南瓜:富含β-胡萝卜素与膳食纤维,可润肺益气。南瓜小米粥能暖胃安神,南瓜蒸百合则适合阴虚燥咳者。民间有“秋吃南瓜,胜似良药”之说。
顺应天时的生活细节
除饮食外,秋分起居亦需调整。宜早睡早起,与鸡俱兴,保证子时(23点前)入睡以养阴;晨起可练八段锦或慢跑,微微出汗即可,避免大汗耗阳。另可艾灸足三里、关元等穴位,增强免疫力。北方干燥地区可室内放置加湿器,或摆放绿植以调节湿度。
传统习俗的现代意义
古人秋分祭月、竖蛋、送秋牛图,看似民俗,实为调节身心的智慧。如“竖蛋”需心静手稳,暗合秋季收敛心神之道;祭月仪式则通过敬畏自然,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。现代人虽不必拘泥形式,但可通过品茶赏菊、登高望远等方式,舒缓压力,感受季节更迭之美。
秋分是丰收的时节,亦是身体“收敛”的开始。老传统中的“1不动,2不露,三不吃,吃4样”,实为千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验结晶。今日生活节奏虽快,但若能遵循这些朴素法则,便如手握一把钥匙,开启健康安稳的晚秋之门。
关于秋分时节的习俗,就分享到这里,朋友们,秋分时节还有什么传统习俗呢?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,和爱喜一起分享,厨艺有限,请多多指教。
感谢大家的阅读,美食每天更新。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,觉得有用的点个赞,欢迎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,最后别忘了关注一下,我们明天再见。本文由爱喜聊生活原创,欢迎关注怎么股票融资,带你一起长知识!
发布于:江苏省
